“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构建”——全国高校美育教育研讨会完满闭幕

2020年12月25日至26日,“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构建”—全国高校美育教育研讨会暨全国教育书画学会高等美术教育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虎溪校区理科楼顺利召开。研讨会开幕式由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院长雒三桂教授主持。

本次研讨会由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分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办,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分会理事会成员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联合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虎溪校区管委会、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美育教育中心联合承办。江南大学副校长张凌浩教授,中国三峡博物馆唐昌伦馆长,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魏东先生,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校长助理、虎溪校区管委会主任夏之宁教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黄宗贤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丁方教授,浙江大学艺术人文学院黄厚明教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分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冯民生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顾平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美育教育中心主任李霞教授,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段运冬教授,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党委书记张承康,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副院长张楠木、夏进军以及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中国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河南大学、江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一百余所高校的美术学院(艺术学院、研究院)院长、教授、美育教育中心主任和从事美育工作的专任教师150余人参加了现场会议。

重庆市原副市长甘宇平同志给研讨会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魏东秘书长、李睦教授、张凌浩副校长、唐昌伦馆长、夏之宁教授等分别代表各部门发表致辞。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校美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促成部分,对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无论是美术家协会、国家级博物馆、综合性高校和专业美术院校,都能在高等院校与全社会美育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工作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高等美术教育分会积极发挥学会平台优势,积极团结、联系全国综合性大学美育教育资深专家参会,意在更加深入、多元地探讨高校美育问题,用美育为高校赋能,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谋求共识与合作,以美育推动综合性大学的创新进步。开幕式后,举行了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美育教育中心揭牌仪式。

本次研讨会主要围绕“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建设与发展”“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高校美育服务社会的方法与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积极成果。研讨会期间,还进行了网上直播,有近5000名全国高校美术教师与高校美育工作者通过网上直播观摩了研讨会的全过程。

在主旨宣讲环节,江南大学副校长,至善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凌浩教授首先做了《大学美育:工业设计遗产档案的整理、展示与研究》的主旨宣讲。张凌浩教授是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首届“中国工业设计十佳大奖-十佳教育工作者”,教育部“体验设计前沿方法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中国轻工业设计重点实验室及“系统创新与战略设计”研究团队负责人。近十年来,张凌浩教授围绕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与服务的生态构建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中国产品设计战略与方法、系统创新与设计战略、用户体验设计等领域的设计教育、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在宣讲中,张凌浩教授结合近年来自己率领研究团队对以钟表工业在中国近百年以来的发展及设计历史的调研所取得的成果为例,详细说明上海、北京、烟台、哈尔滨等地从事钟表设计与生产的工程师与工人如何在生产条件简陋、工业技术与原材料落后的情况下努力进取,设计出满足中国百姓日常需要、带有鲜明中国风格的钟表产品。并以此为出发点,说明近代以来的中国民族工业设计通过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形成中国风格。中国近现代钟表工业与日常电子消费品的设计、生产史,不仅是一部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艺术风格演变史,同时也是一部上佳的爱国主义和美育教育题材。在现代高校美育教育中,这样的题材与历史的作用不可替代。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黄厚明教授做了《绘画对象与审美母题》的主旨宣讲。作为教育部社科重点项目《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及研究》的首席专家,黄厚明教授近年以来在中国古代艺术历史与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编纂与出版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先后率领团队完成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和《清画全集》等大型分代绘画全集的编纂与出版工作,并率领其研究团队以三代绘画的编纂与鉴定为基础,发表了近40篇高水平研究文章,在美术界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在主旨宣讲中,黄厚明教授以先秦以来中国历代艺术中马的形象变迁和松树、菖蒲等盆景的形象演化为基点,对中国古代绘画中常见的母题及其视觉逻辑结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出现于作品之上的视觉图像不是纯粹的自然呈现,而是在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之下塑造、建构起来的。历代视觉艺术中的知觉形象建构,不论是母题表达,还是题材或者主题,皆有其独特的视觉文化逻辑,这种视觉逻辑是基于特定的视觉机制,而且随着这种视觉机制的变化而改变。不同的艺术形态、艺术媒介在不同的时空结构中又呈现出不同的视觉逻辑和视觉机制。研究历代艺术作品中的视觉艺术母题及其表达演变,不仅可以为古代书画鉴定提供确定的、不可动摇的断代证据,激活历史中的审美观念、审美实践、审美机制、审美文化的跨时空体验,也可以成为当代美育建设、普及、创造性转化的“美”的文化资源。

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分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睦教授做了《艺术的亏欠》的主旨宣讲。李睦教授同时还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油画教研室主任、吴冠中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精品课、教育部优秀网络公开课主讲人。从教三十余年,始终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曾获得2次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和多次其他院校级教学奖,2017北京市第十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本次宣讲的题目《艺术的亏欠》,是李睦教授从长期教授理工科高素质学生学习、理解艺术本质原理所获得的丰富教学经验的部分总结。对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李睦教授总结为九个主要方面。他指出,素质十分优秀的清华大学本科学生在面对艺术的时候常常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他们对艺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概念的层面上”;“他们习惯别人告知艺术中的美丑并坚信不疑”;“他们已经失去凭借自己的直觉去观察和感受艺术的能力”;“他们用以判断艺术的标准是绝对的、固定的而且是唯一的”;“他们将艺术技巧的崇拜当作对艺术精神的追求”,“他们习惯于在艺术中寻找为自己设定好的意义”;“他们对艺术中所有未知不再好奇并且抵触”;“他们羞于体验和参与艺术实践而且充满恐惧”;“他们坚信艺术只是艺术家的事情且绝对与自己无关”等。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是全国所有综合类高校美育教育所遇到的共同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剖析与解决,将极大地改进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美育教学效果,提升非艺术专业的审美认知水平,因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广大综合高校美育教师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教育高等研究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顾平教授做了《“美”向何处寻——“美感”捕获的途径与方法》的主旨宣讲。顾平教授的学术成就涉及艺术史论、美术教育、美术考古等诸多领域,代表性著作有《林风眠》《皇家赞助与文化认同:南宋院体山水画风成因研究》《美术教育学导论》《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美术考古学学科体系研究》《沚阜文存》《中国画教育现代转型》等10余部,出版画册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同时,作为首席专家,顾平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画学研究》、重点项目《宋画创作的文化情境考察》、一般项目《两宋画院研究》等多项。获第三届全国美术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省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等多项奖励。在主旨宣讲中,顾平教授着重强调了四个方面:一是美从何来——美在自然中,美也在社会生活中,美更在艺术中;二是“美育”为什么要依赖“艺术”——大学美育,是大学生“美感”养成的教育,终结目标是“美感经验”的获得——“审美能力”;三是“美感”捕获的路径与方法——经典艺术的引领与生活的审美化是美感捕获的最佳路径;四是延伸的思考——为什么各类“美育”均很难提升受众的审美能力?如果艺术没有“美感”,其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艺术作品、艺术教育、艺术体验作为审美文化及其美育路径,绝不单纯是形式美感,而是要凝聚出艺术性、人文性的复合意义。在某种意义上,顾平教授的宣讲是李睦教授宣讲的具体注解。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梁玖教授做了《美育热点背后的艺术教育误区》的主旨宣讲。作为审艺学、艺术教育社会学、族群社会艺术学、润泽艺术教育思想与泽园教育模式创立者,梁玖教授先后出版《审艺学》《何路无痛》《美术学》《梁玖写意花鸟画集》等多部著作。在社会兼职方面,梁玖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执行主席、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全国艺术科学专家库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艺术学科评估专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评委、北京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在主旨宣讲中,梁玖教授基于社会现实的问题和国家美育大政方针的基本要求,对进行了当前美育热点及其背后艺术教育的误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阐释人性、审美认知、生活美学、审美体验的基本关系,并结合自身的美育教学、艺术教育实践提出美育与艺术教育、审美文化的逻辑起点与逻辑边界等具有建设性的创建,以及“品味人生”、“审美艺术”、“情感互动”对美育的现实发展的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冯民生教授做了《综合性大学与美术教育的关系及其实践》的主旨宣讲。冯民生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协会副会长,陕西省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作品参加全国第八届、第十届美展等全国美展多次,油画作品获全国美展二等奖、优秀奖,陕西省美展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并有6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新美术》《美术与设计》《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级项目多项。在主题宣讲中,冯民生教授立足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基于综合性大学的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综合发展的基本状态,从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美育的开展机制及其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能动作用思考综合性大学美育与美术教育的关系及其实践、转化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丁方教授做了《新时代综合性大学高校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途径》的主旨宣讲。丁方教授现担任文化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与修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意大利安布罗斯学院院士。主持国家课题《当前中国美术创作重大问题研究》《佛教艺术图像学研究》,国家艺术基金《神圣山水》《艺术品修复人才培养》、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创新人才国际合作培养》等五项;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法海寺壁画岩彩与图像学研究》、人大重大课题《“艺术技术学”学科建设》《文艺复兴国际科研平台建设》等项目。丁方教授的主旨宣讲中强调综合性大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科的综合性、知识的综合性和人才模式的综合性,而跨学科研究、合作也成为当代艺术教育、艺术实践的基本态势。在跨界交叉、大数据应用、数字文化、知识经济时代,“装备系统”的陈旧成为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凸显问题之一:一方面,是动手课程与中华传统艺术技艺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相脱离,这直接导致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艺术审美、文化精神精髓的消解甚至异化;另一方面,云计算、数媒技术、虚拟空间设计的应成为传统艺术情景体验的新媒介,然而,技术的复制并不能真正解决艺术本质体验、直面艺术经典的功能。所以,跨界融合“艺术+科学”应该成为一种新型方法论作用于艺术教育,在物质、非物质之间寻找、疏通、开拓综合性高校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宗贤教授做了《新文科建设中美育的担当与使命》的主旨宣讲。黄宗贤教授现为国家社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美术专业教指委委员,高等美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特聘巴渝学者讲席教授。黄宗贤教授先后出版的重要著作有《佛陀世界》、《大忧患时代的抉择—大后方美术研究》、《抗日战争美术图史》、《中西雕塑艺术比较研究》、《艺术批评》、《陪都画坛辑佚》、《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原理》等,发表重要论文上百篇。在主旨演讲中,黄宗贤教授以一种高屋建瓴的宏阔视野,从新文科建设的整体态势和发展趋势出发,对美育的时代担当与使命——中华美育的历史传统、社会文化价值以及与当代美育发展的内在基元、关系,进行了生动化、丰富性、开放式的系统阐发,提出美育的根本品质和人文精神在于有情、有意、有趣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相互作用,培育人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才是当代美育的核心人物和努力目标。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教授做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想在大学美育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主旨宣讲。张杰教授的社会兼职有教育部美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重大题材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重庆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张杰教授的主旨演讲,以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关系逻辑分析美术思维——艺术思维如何嵌入大学美育的建设和时代发展的内在机理之中以及其在人才培养中所起到的审美、智识、修养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艺术与科学是一对孪生,是两种异质同构的方法论体系的在特定时空中的耦合,进而在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相互交错、相互交融中产生新的美育教育的路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即用科学思维——理性的思维方式提升艺术思维的逻辑性,用艺术思维——感性的情感逻辑促进科学思维的活力,这是科学进步和艺术发展所呈现出的新常态、新趋势,也是行之有效的优化方案。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美育中心主任,李霞教授做了《二十四节气色彩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的主旨宣讲。李霞教授是教育部首届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成员、《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工业工程设计》期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流行色协会教育专委会委员、校级教学督导组专家、校级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李霞教授主旨宣讲的重点是以中华节气文化之色彩文化其艺术形态表现为契机,通过对时序、物序、空间秩序的“色彩信息”的田野调查,以跨媒介、融生活的设计语言、设计方法对二十四节气的“色彩系统”——进行图形设计、造型设计、工艺设计、材料设计、功能设计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实践;同时,将二十四节气色彩文化及其创意产品纳入到美育教育、审美文化普及、中华节气文化及色彩文化的当代创新式传承的发展路径之中,是其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段运冬教授做了《艺术民生与心灵引领——20世纪后半叶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美育实践》的主旨宣讲。段运冬教授,西南大学哲学博士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重庆市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美术学),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史、美术理论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3项。段运冬教授的主旨宣讲系统梳理了西南大学美育的历史传统——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艺术创作、艺术教育、审美文化普及等方面,西南大学均取得显著成绩,尤其徐无闻、苏葆真等一大批学者、艺术家的艺术活动为西南大学美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时至今日,当美育成为时代热点、社会诉求、民生需要的重要内容时,回归西南大学的美育传统、重读先贤创造的艺术典范、梳理固有历史文脉,挖掘西南大学美育的历史人文资源转化为新时代美育建设与发展的源头活水。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廷信教授做了《新时代开展美育教育的价值》的主题宣讲。王廷信教授,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首席专家。曾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兼任教育部艺术学理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傩戏学会副会长、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著有《锦笺记评注》《中国戏剧之发生》《昆曲与民俗文化》《20世纪戏曲传播方式研究》《谈艺论教》等著作,主编《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艺术海外认知研究》《艺术导论》等著作和教材,发表论文140余篇。王廷信教授在主旨宣讲所提出的学术创见与方法路径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深度理解美育的内涵,从本质上是基于人类的精神追求——真、善、美的互为结构及其共生关系,而中国美育本元内涵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角度来看,其构成应涵盖五个互为交叉的内容向度:精神境界的内圣、体现创造力的外王、强调感性的美、强调理性的真、强调行动的真;美育的价值体现于提升观察力、培育体验力、涵育思考力、锻造行动力,即美育价值是以“美”为独特视角让人与世界形成认知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提升素养、健全能力;二是开展美育的方法路径:看——培养眼力、听——培养听力、游——培养体验力、读写辩——培养思考力、做——培养行动力。由此,才能“致广大而尽精微”——从战略与战术、历史与现实、理想与真实、传承与转化去把握美育的本元内涵、复合价值、实践路径及其相互关系。

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校美育教育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彭述娟博士做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育人铸魂工程》的主旨宣讲。彭述娟副部长从国家文化战略、教育方针及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整体发展规划的整体现状和现实诉求为契机,对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美育建设与发展实践的基地建设情况、主要特色、开展机制;基地做法解析——思路与理念、设计与事实等方面做了详实陈述,并提出了持续性工作和实施策略的基本规划。

为了丰富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内容、形式,升华“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构建”主题的品质、深度,26日下午4:00进入分会场研讨会阶段。第一组由西南大学邱正伦教授主持,讨论内容涵盖两个主题: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建设与发展、新时代高校美育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第二组由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副院长张楠木副教授主持,分为两个主题进行:新时代高校美育建设的价值担当与话语体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第三组由四川大学黄宗贤教授主持,研讨的议题为:后疫情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在思考、高校美育服务社会的方法与路径。研讨现场气氛热烈、互动深入,将本次研讨会推向了最后的高潮。主办方、承办方一致认为,本次“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构建”——全国高校美育教育研讨会,不仅适得其实,更回应了时代诉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成为助推建设、发展新时代中华美育理论与实践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次研讨会另一个最为精彩的场景是每位宣讲嘉宾宣讲完毕之后的评点环节。25日下午的宣讲评点嘉宾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梁玖教授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邱正伦教授;26日的评点嘉宾是邱正伦教授与王廷信教授。三位著作丰富、具有浓厚诗人气质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主题宣讲嘉宾宣讲完毕之后,轮流对每位宣讲嘉宾的宣讲内容进行生动精彩的点评,不仅有效总结了嘉宾宣讲的主要内容,也有效延展了相关主题,活跃了现场气氛,使讲者不倦,听者忘归!

经过近2天的热烈讨论,12月26日下午,研讨会正式落下帷幕。研讨会闭幕式由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院长雒三桂教授主持。在闭幕式上,雒三桂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美育教育中心,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深切的感谢,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闭幕辞,并期待在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全国高校同行就高校美育问题展开研讨。

为了延伸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后续效应,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与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美育教育中心在未来将做以下几个主要延展工作:

首先,本次研讨会的嘉宾主题宣讲与嘉宾点评的视频将进行文字整理与视频整理,分期在网上推出,以满足关心高校美育工作的广大高校教师的现实学习需求。嘉宾宣讲文字经进一步整理之后,将解集出版,面向社会公开发行。

其次,由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宣传部整体统筹,依托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美育中心,以艺术学院作为主要承担单位,同时邀请校内外致力于美育及对中华传统人文艺术研究与教学的优秀教师共同建设面向全校师生的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中华艺术传统与当代美育”大讲堂,即以中华文明演进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为背景,在中华艺术传统发展史的系统梳理、艺术高峰的有机撷取、艺术典范的精心遴选、艺术精神的深度阐发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华艺术传统历时性内容的深度挖掘、提炼、解读,将其创造性的转化为当代美育建设的共时性发展的有机成分,打造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体系整体框架下重大样式、重大特色、重大精品的美育理论与实践体系。该“美育大讲堂”将涵盖远古、先秦、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辽、金与西夏、元、明、清、中华民国、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等板块设计,广泛涉及美术、设计(工艺)、音乐、舞蹈、戏曲、影视、诗文、艺术文献、个人传记等内容,每个月两场,每学期8场,每学年16场;每场讲座结束后,撰写专题报道,在重大新闻网、艺术学院网站等平台发布详细内容,扩大美育传播效应。同时向各大兄弟院校网站交流推送,并择机在学习强国网、光明日报网等央媒网站推送宣传;讲座结束后对讲座内容进行文字整理,到年终将16个专题的文字资料配上高清图片,编撰成书,对书中的图片、音频、相关链接设二维码,形成可读、可赏、可用、可传的艺术品式的《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中华艺术传统与当代美育”大讲堂》读本(共约30万字)、简版快读本(2万字左右),公开出版发行。

第三,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美育教育中心将陆续邀请全国兄弟高校美育教育专家在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开班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美育大讲堂,定期为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在校学生举办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美育讲座,与兄弟高校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的美育教育水平,为培育新时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优秀学生提供助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全球化背景下的时空压缩与文化疆域的削弱,美育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关注的共同命题—一个涉及工业化、信息化时代有关人文传统、人文精神、人文主义情怀的理论探索、实践转化并举的现实命题。对于中国而言,更是彰显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转化、创新性发展共生同构的核心内容之一。从百年前的“以美育代宗教”到当代的“培根铸魂”,美育在中华民族走向民族文化振兴、经济社会快速现代化过程中已经逐渐汇流为中华文化新传统、中华民族精神新内涵的组成部分,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姿态和新的价值取向。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美育的建设与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美育的融入与渗透,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栋梁培养离不开美育的教化与滋养。我们相信:在中央政府大力倡导、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致力于美育的仁人志士的齐心协力下,中国的美育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纪元,初一在小树林插班花作文的美育教育也将顺应时代潮流,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文:郝斌、贾国涛)